土耳其曾經的奧斯曼帝國的領土歷史在這塊古老而綿長的安納托利亞高原上,演繹了無數民族的、宗教的征服與反抗,建設與毀滅,東西方文明在這里碰撞、交融。自從史前時代以來,土耳其就一直是不同種族和文化的熔爐:古老的赫梯人在此創業,亞述人在這里建立貿易據點,波斯人占領并統轄這一地區,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在此確立了希臘人的統治,公元前190年以后淪為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羅馬破滅后塞爾柱人、蒙古人先后殺來……直到16世紀末,祖先為突厥人的奧斯曼帝國走到了鼎盛時期,成為土耳其人難以忘懷的回憶。土耳其大部分國土屬于亞洲。
土耳其旅游景點眾多,是視界文明的旅游明國。其中伊斯但布爾就是傳奇的地方。伊斯坦布爾地跨歐亞兩大洲,三面環海,被地中海、愛琴愛、馬爾馬拉海所環抱,博斯普魯斯海峽將這座城市分為亞洲區和歐洲區。

它歷經了波斯人、雅典人、斯巴達人的統治,經歷了十字軍東征的洗劫,經歷了突厥人的占領和統治,它從一座基督教的圣城變身為伊斯蘭世界的偉大城市,它是一本充滿傳奇的史書。這座擁有2600多年歷史的世界名城,公元前660年為希臘人所建,稱為拜占庭;公元330年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大帝將首都遷至這里并進行重建,稱其為君士坦丁堡,意為“君士坦丁之都”;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成東羅馬和西羅馬,這里成為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在其后的數百年間,這里一直是地中海東部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1453年突厥人奧斯曼蘇丹征服了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布爾,從此,伊斯蘭教代替了基督教,蘇丹成了統治者。奧斯曼帝國瓦解后,這座曾經是地球上最文明發達的城市(西羅馬衰敗后,在長達一千年的歷史中,君士坦丁堡一直是全世界最華麗與最富有的都市)也日漸式微,但是它依然保持了“東方巴黎”的美譽。因為世界上第一列國際豪華列車,著名的“東方快車”,連接的就是伊斯坦布爾和巴黎。1923年土耳其將首都從伊斯坦布爾遷至安卡拉。
伊斯坦布爾成為東西方文化的交匯點。走在伊斯坦布爾的大街上,高鼻子藍眼睛的歐洲面孔與伊斯蘭的頭巾長袍構成“和諧社會”,高聳的清真寺宣禮塔守護者喧鬧的現代城市。雖然這是座歐洲的現代城市,但高低起伏彎曲狹窄的小巷、四處飄香的“凱巴巴”(土耳其烤肉)、林立的清真寺尖塔、有著4000多個商鋪如同迷宮般的大巴扎、蒸汽彌漫的土耳其浴室……都在提醒您,正在穿越朝代,走進歷史的長廊。
伊斯坦布爾的老城區是“蘇丹艾哈邁德”區,很多游客到了伊斯坦布爾,就沒有離開過這個區域,因為這里就是“伊斯坦布爾古城”,是聯合國評定的世界遺產。這里有這座城市絕大多數的著名景點,如圣索菲亞大教堂、藍色清真寺、托普卡普老皇宮、大巴扎等等。
來到伊斯坦布爾找路,你對土耳其人用不著說全稱,只需一句“索菲亞”足以,因為這是所有伊斯坦布爾人都知道并引以為傲的名字,堪稱土耳其的國寶。都說伊斯坦布爾體現了東西方文明的交匯,那么圣索非亞大教堂就是最經典的代表。
圣索非亞大教堂是世界上唯一由神廟改建為教堂、再由教堂改為清真寺的建筑。公元335年由君士坦丁大帝首建,532年查士丁尼一世續建。1453年被奧斯曼帝國改建成為伊斯蘭教的清真寺,1932年,現代土耳其的國父凱末爾將大教堂改成博物館,長期被掩蓋住的拜占庭馬賽克鑲嵌藝術瑰寶也得以重見天日。
索非亞的特別之處在于創造了巨型的圓頂,而且在室內沒有用到柱子來支撐。其實,柱子還是有的,只是被巧妙地設計在四周的墻壁里。如果你到對面的藍色清真寺里看過那用以支撐的4根粗大的“象腿”,你就能懂得這邊廂的精巧設計了。索非亞的大圓頂離地55米高,而且在17世紀羅馬的圣彼得大教堂完成前,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圓頂教堂。奧斯曼帝國時期,索菲亞改建為清真寺,主體是教堂結構,四周卻矗起4根清真寺的尖塔。走進教堂里,最強烈的感受就是高聳和巨大。高不可攀的穹頂和氣勢恢弘的大理石柱子華麗壯觀,帶給你強烈的震撼。內壁全用彩色大理石磚和五彩斑斕的馬賽克鑲嵌畫裝點鋪砌。從四周窗戶透進來的自然光線給幽暗的教堂營造了迷幻的宗教氣氛,仰頭望,頂穹上方的圣母圣子像,正以溫柔的眼光俯視著蕓蕓眾生。教堂墻壁上顯眼的地方懸掛著6個直徑約10米的大圓盤,繪以阿拉伯文字“萬物非主,唯有真主”,據說是伊斯蘭教主穆罕默德和他弟子的象征。古老墻壁上模糊的圣像以及伊斯蘭風情石柱上精美的雕刻在無聲地訴說著這場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戰爭。如今,兩者奇跡般地融為一體,向后世昭示著這一宗教圣地歷經易主,飽經風霜的歷史。仰望掛在圓頂上的阿拉伯文金字大圓盤,和更高處圣母圣子的馬賽克拼貼,二者同聚一堂,那種來自宗教的感動,遠比任何建筑更讓人心動。
這座教堂是古代建筑的珍品,對于以后的建筑產生了重大影響。索菲亞可以證明東西方文明的彼此傳承、交融。教堂大圓頂的出現始于羅馬的萬神殿,那是羅馬人發明了水泥的成果。之后,伊斯蘭教徒們也開始借鑒這種圓頂構造,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索菲亞對面的“藍色清真寺”。